认知管理工具有哪些?

认知管理的5个工具

读《升维:争夺产品认知高地的战争》:

一、认知的3个系统

认知科学(Cognitive Science)是研究人类认知的本质及规律,揭示人类心智奥秘的科学。认知的关键是研究人的思维意识,乃至比思维意识更深的领域,这些都是管理者做产品决策的核心。

认知系统可以初步分为意识、潜意识、记忆仓库和本体四大块,前面三块可以简单归为意识系统、潜意识系统和记忆系统。其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意识和潜意识,记忆仓库是潜意识的基础,而本体又是记忆仓库的基础。

从认知局限的角度看,意识局限于潜意识,潜意识局限于记忆仓库,记忆仓库局限于本体。而对于意识、潜意识、记忆仓库来说,它们都局限于过去的经验,所以面向未来和开放环境的时候,它们都有认知上的陷阱。这三大认知陷阱非常隐蔽,当陷入进去的时候,我们自己几乎是不知道的。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反思、不断验证,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所在。

“高度:从宏观、从升维分析。深度:从问题本质分析。动态:结合历史从未来会看。”

二、认知升维有什么难度?

1)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在哪里,打破思维惯性和局限性很难。

人们是依据自己的惯性来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,打破惯性非常难,找到新的思路则更难

“知道自己不知道的”

2)人们不知道如何获取系统的认知,打破大众常识非常难。

好看,好用,做好规划,解决问题,不断迭代、打造用户价值、差异化竞争、服务用户,等等确实是正确的观念,但是这些观念已经是大众常识了,竞品也会这么做。

成功的产品,都不是依托这些大众常识来建立自己领先优势的。它们都有适合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认知,从而领先竞品,获得用户的认可。

“对于趋势、对于细分市场、对于战略和核心优势”

3)人们不知道如何判断认知的科学性,验证认知很难。

经过认知分析验证,再进行最小可行性产品的开发。交给用户验证,这样形成分析、验证、开发的完整闭环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
“从想法-最小化产品-数据-认知”

三、认知升维的5个工具

升维主要就是突破每一层面的认知陷阱,每层都有自己对应的突破工具

1)第一个工具,数据分析验证,防止认知与现实不吻合。

树立自己的目标,提出好的假设,验证一个假设,或者从数据中获得新的洞见,以反馈优化认知。这就涉及数据分析框架、数据分析指标、数据分析的A/B测试等工具。

2)第二个工具,第一性原理思维,防止低效思维,提升认知的能效性。

需要建立开放性的生命思维,以及第一性原理的方式,大幅提升认知的能级

3)第三个工具,MVP快速验证,突破意识系统的逻辑推理陷阱。

要突破意识天马行空的推理,重在认知验证,行动是最好的验证方式。要突破意识天马行空的推理,重在认知验证,行动是最好的验证方式。

4)第四个工具,小数据洞察事实,突破潜意识系统的我执陷阱。

为什么说小数据?因为小数据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数据,通过这些事实数据来反馈和验证自己是不是想偏了。洞察小数据,并能够举一反三,进行定性分析。

5)第五个工具,大数据洞察,突破记忆系统的经验陷阱。

记忆仓库是过往环境中的经验综合,如果要突破当前的惯性,首要的是重新选择环境,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。

“提出假设数据验证(市场空间)→第一性原理(系统建立的基石-在系统外)→MVP最小化产品或服务→洞察实验数据→打破系统找到新机会”

四、认知的象限转移

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感受,这就是最简单的象限转移,也是观察自己局限的方法。

1.认知画布中有两个象限,用户角色象限和产品人角色象限。

切换到不同象限里的思维方式,再考虑问题就会明显不同。

而一个优秀的产品人或管理者,要能够随时在这两个象限中完成切换。可以从自己专业的视角来思考,也可以随时切换到用户的视角来考虑,这就是产品人的角色象限转移。

如果要想把产品做好,产品人需要有灵活自如的象限转移能力

在张小龙看来:乔布斯是“傻瓜化”的天才,能够瞬间将自己变成傻瓜,而自己则需要5~10分钟的酝酿才能进入这种傻瓜状态,Pony(马化腾)比自己更厉害一点,只需要大约1分钟就能进入这种状态。

大量用,不断地用,尽量找沟通的场景,慢慢地找到感觉。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自己变成傻瓜,发现问题,然后想为什么这样,然后变成开发者。一秒钟傻瓜,一秒钟专业。

“并不是真的变成傻瓜,实际是象限转移,能够快速让自己从设计者的状态切换到用户的状态里面去”

2.要达到这种象限转移,一般有两个关键条件

观察、起心、动念,让自己成为用户,是实现象限转移的心法和秘诀。

1)善于观察自己的思维。

所谓的象限转移或者说傻瓜状态,不是说真傻,而是要能洞察体验产品时的起心动念,善于观察自己的思维。

对于观察自己的心念,很多心理学的方法会很有帮助。这种内观的能力,对于固执的人来说非常难以实现。因为固执的人,已经随着念头固化了。

“知己解彼”

2)让自己成为用户。

要想和用户一样,对产品的使用有所体验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用户。

清楚自己体验产品的时候哪里动了念头,从而知道普通用户使用的时候会不会有障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