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战神关羽,如何从威震华夏沦落到败走麦城?其实他有2个机会
公元219年,发生了太多大事。这一年的正月,曹操的堂弟——虎步关右夏侯渊,在汉中之战遭到黄忠突袭阵亡。
紧接着,曹操亲自带兵到前线,和刘备对峙到了五月。没有结果,只好退回长安观望局势。刘备看到曹操退兵开心了,松了一口气。
六月的时候,刘备就派出刘封、孟达两位将领,把上庸这一块占领下来,这一手操作是有目的的。因为汉中、上庸、襄阳这三个地点,刚好被汉水贯穿连结,假如这一条路线顺利进兵,则可以支援荆州作战。
到了七月,刘备就自立为汉中王,大封文武百官。台面上,关羽也是这个月开始北伐樊城,不过要特别注意一点,关羽的军事行动,不是到了7月才开始。
早在去年的冬天,关羽就有各种小动作,比如策反曹魏驻守宛城的守将等等。还逼着曹仁亲上火线屯兵樊城。
换句话讲,关羽并不是光坐着,等机会从天上掉下来,而是一直试图创造可以北上攻击、帮大哥刘备打掩护的情势。
时间回到八月,俗话说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,关羽对于樊城的攻势猛烈,曹操派了于禁带兵救援。
但不幸遇到秋季的大雨,汉水暴涨,关羽直接发动地形效果,把对面的五子良将于禁,淹成落汤鸡,还包围了襄阳。
到此为止,就是关羽在荆州之战前半段——威震华夏的快乐时光,而接下来就是让他最想要重来一次的痛苦回忆。
特别的一年-下半年
关羽水淹七军大获全胜之后,那一年的十月,曹操发觉事态不对,从长安往洛阳移动坐镇,还调派像徐晃等将领,组织第二波救援行动。
因为曹操离开了长安,刘备在汉中前线的压力,稍稍获得缓解。这才稍有余裕可以关心关羽,在荆州那边打的如何。
这个时候关羽包围襄阳,但军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,很难跟对手长期抗战下去。所以他连续发了好几份特急电报,请在上庸的刘封、孟达二将,前来支援作战。
但这两个人,因为担心刚占领下来的城池,民心不稳,最后并没有发兵。这个时候,孙权那边有了动静,孙权派出使者通知曹操,表示即将出兵讨伐关羽,替朝廷贡献一份心力。
因为当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,拥立天子汉献帝,操控朝政。孙权这个做法,其实也象征着孙曹刘三家的关系,从赤壁之战时候的孙刘联合抗曹,正式变成孙曹联手对抗荆州的刘备势力。
那在这个月,刘备知不知道自己和东吴的外交关系,悄悄改变了呢?其实史书上,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而这也成了三国迷们讨论的热点话题。
坦白说,刘备真的知道了,又有办法可以救援关羽吗?不过人在前线的关羽,很可能是知道盟友背叛的。
因为曹操命令曹仁用弓箭传书,把孙权发兵的消息射进了关羽的军营中。但《三国志》里记载着,关羽很犹豫,该不该相信这一则消息。
10月过后,来到闰10月,公元219年有两个十月。第二个10月发生了什么事呢?
孙权派遣吕蒙正式出兵,吕蒙命令军队假扮成商人,渡过长江,袭击南郡。南郡的守将傅士仁、糜芳等人,直接投降。
仅仅一个月的时间,就让刘备势力失去了荆州的公安、江陵等据点,这个奇袭堪称经典。同一时间,在荆北包围曹军的关羽,不敌前来救援的徐晃,决定向南撤军回到江陵。
但就在这个时候,他发现南郡沦陷,长江沿岸几乎都被东吴掌控的悲剧,这就意味着刘备交给他的荆州,快要不保了。
但关羽没有放弃,他认为自己还有一线生机,或许可以留着待罪之身,回去跟主公碰面。
那一线生机在于,徐晃虽然打败了他,但曹操命令大军在北边襄阳,按兵不动,打算隔山观虎斗。
时间到了关键的11月,关羽准备展开他的千里大逃亡计划:他要西进益州。
这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:一条是走北边的上庸,另一条是走南边的宜都。
但不幸的是,东吴主导这次作战计划的有两个人,一个是前面讲到的吕蒙,另一个则是陆续。
在吕蒙取得南郡的同时,陆逊也已经带兵平定了宜都,完成了完美的包围网,让关羽与刘备之间唯一联系的管道,只剩下西北方的上庸。
这个时候,其实不需要什么上帝视角,全三国的报纸都知道,关二哥要往哪边跑。如果今天你是关羽,能够做的,大概只有让敌人抓不准自己撤退的时间点。
他的部队,最后卡在襄阳与江陵之间的一个小据点,就是三国迷熟的不能再熟的麦城。
关羽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心意已决,他就先伪装投降,在城墙上树立假人欺敌。接下来带着儿子关平,还有亲兵数10骑,从小门逃出。
然而往西北的道路,崎岖多山,难以迅速移动,关羽离开麦城没多久,就遭到逮捕,在临沮这个地方被斩杀身亡。
这是公元219年的最后一个月,也是关羽人生的终点。
结论时间
看完关羽人生中最后一场大战的故事,你会怎么总结他失败的原因呢?
过去人们总喜欢以“关羽太骄傲、孙权太狡猾、糜芳傅士仁猪队友、刘封孟达死不救援”来解释这一次的失败。
以上几种角度,当然都可以成立。但人呢,总是希望可以从历史中学一点教训。没有谁一上牌桌,永远可以拿到一手好牌,关羽也是一样。
如果今天,关羽注定就是必须要跟这些猪队友合作,去对抗那些强大有谋略的敌人,他有没有一丝一毫逆转的可能呢?
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机会。
第一个是曹操射箭书到他军营中,通知他,“唉,孙全要背叛你了。”
关羽一度犹豫,他怀疑信中情报的真假,会不会只是曹操的缓兵之计,想要拖延自己的围城作战。再加上后来陆逊放低身段,写信给关羽,松懈了他的警戒,最后错过撤兵时机。
曹操让人射箭的动机,应该很复杂,不全是善意。但是假如关羽心中有浮现,曹操当年在徐州对他的疼惜,愿意信任曹操多过陆逊一点点,或许能够早一点做出正确判断。
至于第二个时间点,则是在败给徐晃后,关羽选择往南走,而非直接逃往上庸。
有一说是认为,他当时觉得还有机会夺回江陵,不愿意太早放弃。殊不知,孙权大军已经在南边设下天罗地网,你越走就陷的越深,终于不可自拔。
假设关羽及时放弃逆转的想法,直接撤兵去找刘备,突围的几率应该会比等到11月要大得多。
但是关羽这个用上帝视角来看,弊大于利的决定,竟然是让他后来赢得不少史学家敬重的原因。
因为学者们认为,关羽就是把保护荆州,看得比自身安危还重要,宁可赌一把,也不愿意苟且偷生,这是非常高尚的人格。
以上学者的说法,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。
但我们回顾关羽在荆州打滚的人生中,会发现他碰巧与东吴的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四位名将,都有过交流的经验。
有的是携手作战,有的则是互相敌对,其实这都表明,在乱世里面,大家各为其主,利益至上是个常态,要说关羽是因为不懂得提防孙权,才导致他败走麦城,那恐怕是太小看这位一代名将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